
近日,一家化工公司的价值42万元化工品抵达印度蒙德拉港后,由于货代公司涉及欠费纠纷,货物遭遇“扣单”情况,面临着在高温下变质的风险。上海海事法院介入处理此案,通过"快立案、精研判、巧调解"工作机制,仅用两天就促成了货主和争议货代之间的三方协议签署,确保货物顺利清关,保护了中国外贸企业“走出去”的合作渠道。
事件起因是一家化工公司委托甲公司从上海港将相关化工品运往印度,甲公司另委托乙公司办理货物订舱事宜。然而,货物到达目的地后,乙公司未交付正本提单,导致印度收货人无法提取货物。为解决问题,甲公司向上海海事法院申请海事强制令,要求乙公司交付涉案正本提单。
上海海事法院快速处理此案,发现甲公司因资金问题欠付了乙公司多笔费用,根据双方协议,乙公司可扣留其他货物的相关单据以催缴费用,因此乙公司采取了“扣单”行动。
由于印度高温环境对化工品不利,化工公司担心货物损坏可能导致客户流失。尽管已向甲公司支付了货物费用,但化工公司愿意再支付给乙公司相关费用。然而,乙公司坚持要求甲公司结清所有欠费。
法院审理过程中,承办法官充分听取当事人陈述,仔细研判合同条款法律性质和影响,并积极调解。最终,化工公司、甲公司、乙公司达成三方协议,化工公司提前结清其他业务费用以帮助甲公司度过难关,乙公司收到应收费用后交付提单,印度收货人及时提取了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