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飞海运集团(CMA CGM)近年来持续扩大船队规模,财务表现也逼近马士基,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班轮公司。
根据最新财务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马士基的总营收略高于达飞,达到142亿美元,而达飞的同期营收为140亿美元,两者之间的差距微乎其微。相比去年同期(2024年第三季度),两家公司的营收均为158亿美元。
尽管营收差距微小,达飞在盈利转化能力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据《ShippingWatch》对欧洲三大集装箱航运巨头(达飞、马士基和德国赫伯罗特)三季度财务报表的对比分析显示,达飞以30亿美元的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位居首位,而马士基为27亿美元。利润率方面的差异直接体现在EBITDA利润率上:达飞达到21.0%,马士基为18.9%,而作为马士基“双子座合作联盟”(Gemini Cooperation)伙伴的赫伯罗特,则为15.8%。
在当前集装箱航运市场出现运价下跌和运力过剩的背景下,三大船公司的核心航运业务受到明显影响。尽管马士基和达飞的航运业务营收同比下降了17.4%,但业务表现仍有差异:达飞航运业务营收约为90亿美元,货物运量同比增长了2.3%;而马士基航运业务营收为78亿美元,货物运量增幅达到7%。在航运业务盈利方面,达飞以22亿美元的EBITDA继续领先于马士基的18亿美元。赫伯罗特航运业务同期实现了7.1亿美元的EBITDA,利润率为15.5%,其管理层表示,与马士基合作产生的一次性费用对三季度盈利造成了一定影响。
海运分析师拉尔斯·延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达飞的目标很明显是超越马士基,成为全球第二大航运公司,看来他们很可能会实现这一目标。他推测,达飞的扩张策略或许受到瑞士地中海航运公司(MSC)的启发,MSC在短时间内快速壮大,现在已能够独立运营,稳坐全球航运之巅。“不排除达飞也在向独立运营方向发展。”延森补充道。
而马士基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径。自2022年初将全球最大集装箱航运公司的头衔让给MSC后,马士基管理层多次明确表示不会大规模扩充船队。为了在全球集装箱市场获得足够的覆盖范围,马士基选择加强与赫伯罗特的合作。“这是马士基的战略选择,目前来看,与赫伯罗特的合作进展顺利。”延森评价道。
全球五大集装箱航运公司中有四家源自欧洲,这些行业巨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海上运输,物流和港口码头业务成为新的竞争焦点。马士基和达飞都在大规模发展物流和港口码头业务,而赫伯罗特则在数年前才开始投资港口码头,以加强对自身集装箱运输流程的控制。
马士基的物流业务在三季度表现出色,营收同比增长2.3%至40亿美元,EBITDA利润率从去年同期的11.1%提升至11.7%。对马士基而言,物流业务的增长至关重要,因为该公司的战略目标是转型为一体化物流企业。达飞的物流业务营收规模更大,达46亿美元,但三季度出现明显下滑,EBITDA利润率从去年同期的9.5%降至9.3%。
在港口码头业务方面,马士基旗下的APM码头公司在三季度表现稳健,尽管EBIT利润率从35.8%微降至34.6%,但营收和EBIT均实现增长。达飞的码头业务呈现高速增长趋势,尽管业务基数较低,且包含多元化业务,与马士基的码头业务数据不能完全比较。作为码头业务的重点发展者,达飞三季度的码头业务营收从去年同期的7.86亿美元增至12亿美元,EBIT利润率从19.2%提升至24.6%。赫伯罗特的港口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三季度营收仅为1.12亿美元,EBIT为2600万美元。
行业内人士指出,随着航运市场竞争的拓展,达飞和马士基在盈利能力、业务结构和战略布局上的差异将进一步影响全球航运业的格局演变,而赫伯罗特等其他船公司的发展策略也将为市场带来更多变数。